三十五载 初心如磐 众志成城 逐梦未来
——上海华谊工程有限公司发展历程纪实
35年前,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在原上海焦化厂煤化所一间资料室里一颗胚芽破土而出,从此她在蹉跎岁月中九更其名、十度搬迁、三次重组,历经风雨、依然初心不改,在华谊化工沃土的滋润下绽放着别样的风采。
她,就是上海华谊工程有限公司。今年9月18日,将迎来她35周岁生日。
1985年至2020年,从创业初期的几十人发展到几百人,从不到100平米的办公室发展到独立的科技园区,而今,她踏梦而行,向着成为化工领域知名的工程设计和项目管理服务商迈进!
创立时的流金岁月
1985年6月,为配合上海吴泾化工联合公司(简称联合公司)所属三厂一所的发展建设,联合公司从外省市引进了一批设计业务骨干,并集中所属三厂一所的设计力量,成立了规划设计院筹备组。1985年9月18日,上海市建设委员会颁发《国营一级专业设计证书》,华谊工程的前身——规划设计院获得设计资格,正式宣告成立,拉开了公司创业征途的序幕,此时院部临时办公地点设在焦化厂煤化所和吴泾电话局(见下图),时有职工不足50人。
公司成立时临时办公地点:焦化厂煤化所
规划设计院成立之初的最大任务就是承担上海30万吨乙烯吴泾工程的配套设备设计施工需要,当时的老员工在人员配备不足、工作条件艰苦的状态下,凭借着工作的激情,用手里的一支笔、一把尺为华谊工程的建设发展倾注了力量。
设计事业部老员工徐德昌回想起那段岁月,依旧记忆犹新:“我是1985年公司成立时进入公司的,当时办公地点就在焦化厂门卫后面的一间小平房里,那时办公环境可没有现在这么好,工程制图也不像现在一样都用计算机操作,都是趴在工程制图桌上一笔一划纯手工画出来的,冬天冷的时候,不少同志的手脚由于长时间外露,都冻出了冻疮。公司成立初期虽然项目不多,但员工们的精神面貌都是非常好的,大家有活一起干,有力一起使,凝聚力非常强。”
80年代公司员工工作时场景
1986年12月6日,随着联合公司的撤销,吴泾化工联合公司规划设计院更名为上海吴泾化工设计院(简称设计院),隶属于市三十万吨乙烯吴泾工程指挥部领导管理,部分员工移至车沟中学进行办公。
“搬迁到车沟中学后,我们首要任务是练习好基本功,描图、手写仿宋体,这些都是“必修课”现任公司设计事业部管道工程师的倪立君表示。公司成立初期办公地点不断搬迁,并没有正式的办公场所,但公司还是千方百计地为新进员工提供了许多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回忆起往昔工作场景倪立君不禁感叹:“我记得当时新进来的员工,有去医工院实习的,也有去焦化和氯碱公司实习的,大家跟着厂里的师傅们翻班熟悉各个生产流程,其实也为接下来的设计工作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1987年5月,设计院归属新成立的上海氯碱总厂管理,同年,9月21日设计院迁至龙吴路车沟桥上海钛白粉厂。1988年10月,设计院又迁至龙吴路4299弄1号(上海电瓷厂新办公楼)。
公司搬迁至钛白粉厂时员工工作场景
短短的3年时间里,设计院已经进行了五次迁址,虽然几经波折辗转,但却在逆境中渐渐成长,逐步具备了化工、建筑、规划等方面的综合设计能力。在此期间,设计院抓住时机,完成了几个质的飞跃:1988年,产值第一次超过百万元;1989年第一次承接涉外项目;1991年,第一次获市级奖励,1992年完成第一个EPC项目。
1992年7月,上海吴泾化工设计院更名为上海工程化学设计院(简称工化院),并搬迁至漕东支路1弄8号。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公司开始了筚路蓝缕的奋斗之路,逐步从设计、咨询等单一的服务性企业转型成为了一体化综合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
成长期的峥嵘征途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风云变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的企业纷纷开始接受来自市场的洗礼。1995年2月,氯碱公司深化体制改革,工化院和氯碱公司工程部合并成立工程公司业务属性的设计院,这是公司经历的第一次改革重组。
1999年1月6日,根据发展形势需要,设计院改制为公司独立法人企业——上海工程化学设计院有限公司。这意味着公司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成为了市场竞争的主体。1995年至2004年,公司又分别进行了三次搬迁,分别在漕东支路7号、漕溪四村55号、田东路88号进行办公。
为适应快速发展的需求,设计院不断改革创新,建立总承包业务,进一步奠定了设计规划、施工管理、项目建设三向发展的业务模式,并先后完成了上海卡博特年产5万吨新技术炭黑项目、上海天原华胜烧碱及聚氯乙烯项目、刚果(金)MIKAS公司KAMBOVE选冶工程、茌平信发40万吨聚氯乙烯项目、泰兴新浦年产20万吨乙烯法氯乙烯项目、南京赫克力士乙羟乙基纤维素项目等一批在市内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规划和设计。
公司第一次涉外项目:上海卡博特化工炭黑设计
2008年3月10日,公司迎来了第二次改革调整,上海工程化学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太平洋化工集团焦化设计院、上海吴泾化工设计院成功实现整合,三院合并重组为新的上海工程化学设计院有限公司(简称工化院公司),实现合署办公。调整后公司以把握先机、更高更远的发展眼光和气魄,面向全国,建立了规划发展,制定了打造成为“总集成商、总承包商”的宏伟目标。在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公司克服了诸多不利因素,取得了减销增利的不俗业绩,同时公司在生产运行效率提高、人员结构调整和培训体系建立、市场营销策略调整等方面获得了一定进展。
三院合并重组成立工化院公司
内部架构上,合并工艺开发室、工艺管道室、设备室、电气自控室,成立工程设计部;经营模式上,提出“生存靠市场、发展靠华谊”的策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主动参与集团新技术过程开发和基地规划工作。项目管理上,以工程项目进度为核心,重点解决进度管理、项目管理与商务对接的问题;人才结构上,加快紧缺人才的招聘和年青员工的培养,通过着力关注整合“后时代”流程,为公司下一轮的发展打好基础。三院整合后,公司内部生产效率,无论是项目数量、完成的人工时和图纸张数,还是人均效率,都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外部市场开拓方面,主要财务指标、市场经营指标都较整合前有了明显改善。
改革期的砥砺前行
2012年4月,上海华谊(集团)公司正式实施工程板块整合重组,合并工程建设管理和技术人员,工化院公司正式更名为上海华谊工程有限公司,也就是今天的华谊工程。
上海华谊工程有限公司揭牌
重组后的公司,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加速发展”的发展方针,确定了“业务拓展和管理建设年”的发展定位,构建起了技术资源整合开发、咨询设计、工程总承包、装备制造和运保检维修等一站式服务的产业链,以坚定信心努力打造“行业领先、国内一流工程公司”。通过确立“加快推进与整合总承包业务、服务集团公司重点项目实施、提高三维设计水平、配合技术研发、提高员工综合能力”等五项重点工作,使公司整体竞争实力有了质的飞跃。不仅承接了青海、长春、湖南、宁夏、新疆、兰州、烟台等全国多地的化工项目,也为集团重大项目的建设作出了应有贡献,先后完成了安徽华谊年产50万吨醋酸及醋酸乙酯项目、上海化工区年产32万吨丙烯酸及酯项目。
安徽华谊醋酸及乙酯装置
2014年,随着石油化工行业产能过剩、利润下降、环境资源约束日趋严苛和创新不足,工程咨询业高速发展戛然而止,面临着调整转型和破茧而出的巨大压力,公司也面临三十年来从未有过的挑战。尽管当时公司已经认识到局面的严峻,从加大营销投入,控制人员规模,提高项目执行效率,减少费用支出等方面加以改进,但总体状况依然不甚理想,陷入了连续亏损的“泥潭”。
2015年,公司进行了第十次搬迁,回到了当初梦想开始的地方,从田东路迁至澄江路788号(原钛白粉厂),并提出了“外抓市场、内抓管理、调整结构、转换机制”的方针,继续深化转型改革发展工作,以问题为导向,设立市场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薪酬管理委员会和内控工作委员会,以各委员会工作为抓手,继续拓展市场、寻求突破,同时做好降本增效和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形成了“公司发展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局面。2017年开始,公司经营形势有所改观,连续三年巨大亏损的势头终于得到遏制,实现扭亏为盈。
华谊工程“6·1”亲子活动
在新形势下,公司持续优化企业组织架构、全面提升市场服务水平、着力打造技术产业平台、加强建设项目人才梯队、构建信息化流程管理系统。主营业务从以“化工设计”为主转型到以“工程”为主,通过信息化、数字化,推进公司的管控模式转变,推动公司转型发展变革,同时,通过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业务发展,不断加强与国外工程公司及专利商的合作交流,逐步和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接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组织架构和公司管理体系,实现了工程建设全过程一体化供应商服务。
随着集团重大项目“钦州基地和邵武基地”的陆续上马,也对公司今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未来“大数据+互联网”催生的数字化浪潮,为业主提供工厂全生命周期服务的时代使命赋予了华谊工程新的价值。展望未来,公司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交付物理工厂+数字工厂、打造数字孪生,通过对项目建设期数据的有效交付和运营期数据的采集存储、开发运用,实践智能工厂的各类应用场景,为业主实现智能制造提供全生命周期智慧化服务。并继续秉持市场导向、技术驱动、资源整合的运营模式,不断拓展与业内外优势资源合作的渠道,将“一体两翼,双核驱动”作为整体发展策略,聚焦集团“三元业务”发展要求,推进传统业务、新兴业务和海外业务的同步高质量发展。
从1985年到2020年,华谊工程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征程。在经历了创业期、奋斗期和变革期后,公司变得愈发成熟和强大,一个充满“诚信、感恩、进取”品牌的企业正在继续成长着,并为华谊工程建成化工领域知名的工程设计和项目管理服务商开启了新的征程。